首页 > 财税学习 > 财税学习 > 女教师结婚请全班学生参加

女教师结婚请全班学生参加

发布时间:2025-07-08 17:17:54

女教师结婚请全班学生参加:教室外的课堂,藏着最暖的教育

 

9月16日清晨,安徽阜阳的一家酒店宴会厅里,28岁的语文老师李雨桐穿着婚纱站在门口,迎接的不是西装革履的宾客,而是一群系着红领巾、背着小书包的“特殊客人”——她带了三年的四年级(3)班42名学生。当孩子们举着亲手画的贺卡涌上来,齐声喊“李老师新婚快乐”时,李雨桐的眼泪混着妆水流了下来。这场“学生占半席”的婚礼,成了朋友圈里最动人的风景。

 

一、一张手绘请柬:藏着365天的师生情

 

“邀请你参加我的婚礼,因为你是我生命里最珍贵的‘小家人’。”今年暑假,李雨桐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手绘请柬,封面上是她和孩子们在教室前的合影,里面画着婚礼流程:“8点帮老师戴头纱”“10点集体送祝福”“11点和新郎玩成语接龙”。

 

这个想法源于一次班会。6月的“悄悄话信箱”里,学生王浩宇写:“李老师,你结婚的时候会邀请我们吗?我想给你唱《听我说谢谢你》。”李雨桐看着信笑了,突然觉得,这群每天围着她叽叽喳喳的孩子,早不是单纯的“学生”——她陪留守儿童张萌萌过过两个生日,帮父母离异的周子轩补过无数次数学,甚至知道每个孩子最爱吃的糖果口味。

 

“他们见证了我从刚入职的慌张,到能从容处理课堂意外的成长。”李雨桐说,去年冬天她感冒失声,是孩子们轮流当“小老师”领读课文;疫情期间上网课,留守儿童们凑在村委会的旧电脑前,举着冻红的手喊“李老师我们听得见”。这些瞬间让她觉得,婚礼少了他们,就像少了最重要的“家人”。

 

家长们起初有些顾虑:“会不会耽误孩子学习?”李雨桐特意把婚礼定在周六,还和家长约定“不随礼、只送祝福”。学生家长周女士说:“孩子前一晚激动得睡不着,把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换成了一盒阿尔卑斯糖,说要给老师‘甜甜的祝福’。”

 

二、红领巾与白婚纱:最特别的“证婚人”

 

婚礼当天的宴会厅里,最亮眼的不是鲜花拱门,而是舞台旁那排贴满星星的“祝福墙”——每个孩子都画了一幅画:有的画着李老师和新郎牵着一群孩子在草地上跑,有的写着“希望老师每天都像语文课上读的诗一样美”,还有个调皮的男孩画了“老师婚后不许忘了给我们讲故事”。

 

8点30分,婚礼进行曲响起时,42个孩子分成两列站在红毯两侧,举着用皱纹纸做的花束。走在最前面的“小花童”是7岁的张萌萌,她攥着李雨桐的婚纱裙摆,小声说:“老师,你的裙子像天上的云。”李雨桐蹲下来帮她理了理歪掉的红领巾:“等你长大了,也会有这么美的裙子。”

 

交换戒指环节,新郎突然提议:“请我的‘小情敌们’上来做见证吧。”孩子们涌上台,围成一个圈,把李雨桐和新郎围在中间。平时最调皮的男生赵天宇突然站出来,举起一张纸条大声读:“李老师,我们约定好,你要像爱我们一样爱新郎,也要像爱新郎一样,继续爱我们哦!”话音刚落,42个声音齐刷刷接:“我们会监督的!”全场哄笑中,李雨桐的丈夫笑着点头:“我保证,你们永远是老师心里的‘优先级’。”

 

最动人的是“礼物时间”。孩子们排着队递上礼物:有的是用作业本纸折的99颗星星,有的是攒了三个月的“三好学生”奖状,还有个女生把自己的“成长手册”送过来,里面夹着李雨桐每次批改作业时画的小笑脸。“这是我收到最贵重的嫁妆。”李雨桐抱着礼物盒,哽咽着说。

 

三、教室外的课堂:教会孩子“爱与被爱”

 

“其实我有私心。”李雨桐坦言,邀请学生来,不只是想让他们分享喜悦,更想给他们上一堂“爱的教育课”。她带的班级里,有12个留守儿童,3个单亲家庭的孩子,“他们很少见到‘被认真爱着’的样子,我想让他们知道,爱可以很大方,很热闹,很值得被郑重对待。”

 

婚礼前一周,她特意在班会课上教孩子们“什么是婚礼”:“就像我们班运动会时,大家一起为同学加油;就像有人难过时,我们递上纸巾——婚礼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,告诉两个人‘我们支持你’。”她还让孩子们讨论“怎么表达祝福”,有的说要鞠躬,有的说要送拥抱,最后大家一致决定:集体表演手语舞《听我说谢谢你》。

 

婚礼现场,当音乐响起,孩子们踮着脚尖、认真比画手势的样子,让不少家长红了眼眶。留守儿童张萌萌的奶奶抹着眼泪说:“这孩子爸妈不在身边,平时不爱说话,今天在台上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,比过年还开心。”单亲家庭的周子轩妈妈则发来消息:“儿子回家说,以后也要像李老师一样,把爱的人都放在心上。”

 

这种“沉浸式教育”,在教育专家看来格外珍贵。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王建军说:“教育不只是课本里的知识,更是生活里的温度。当老师愿意把学生纳入自己的生命重要时刻,传递的是‘你很重要’的信号,这种被重视的感觉,会成为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底气。”

 

四、热搜背后:教育者的“柔软与真诚”

 

婚礼视频被家长传到网上后,#女教师结婚请全班学生#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,超500万网友点赞。有人说“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”,也有人担心“会不会让孩子过早接触成人仪式”,但更多人被细节打动:“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样子,比婚纱还美”“孩子们的祝福里,藏着最纯粹的爱”。

 

其实,这不是李雨桐第一次“打破常规”。去年母亲节,她带孩子们给妈妈写“三行情书”,让内向的男生第一次对妈妈说“我爱你”;冬至时,她把教室改成“饺子馆”,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,教留守儿童“团圆的味道”。“教育就像种庄稼,不能只浇水施肥,还得让它晒到太阳,感受到风。”李雨桐说。

 

婚礼结束后,李雨桐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:42个孩子的笑脸围着她的婚纱,配文是“我的学生说,爱就是‘我们都在’。今天我信了。”底下有家长评论:“遇见这样的老师,是孩子的幸运。”而孩子们回到教室后,在黑板报上画了一幅新画:穿着婚纱的李老师站在中间,两边是举着鲜花的小天使,标题写着“我们的大朋友,要永远幸福呀”。

 

结语:最好的教育,是让孩子看见“爱”的模样

 

这场“学生占半席”的婚礼,从来不是一场“噱头”。当李雨桐蹲下来帮孩子整理红领巾时,当孩子们举着皱巴巴的贺卡认真祝福时,当家长们看着孩子在爱里舒展笑容时,我们突然明白:教育的终极意义,不只是让孩子考高分,更是让他们懂得“如何被爱”,也学会“如何爱人”。

 

就像李雨桐在日记里写的:“我教他们读‘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’,不如让他们亲眼看见‘执子之手’时,身边有一群人在笑着鼓掌。”教室外的这场婚礼,成了孩子们成长中最暖的注脚——原来爱可以很简单,简单到一张手绘请柬,一次认真的拥抱,一句“我们都在”;原来教育也可以很柔软,柔软到藏在婚纱的褶皱里,藏在孩子的笑声里,藏在每个“被认真对待”的瞬间里。